城市河道水体中污泥含量过高,表面看是“泥多了”,实质是城市水循环系统长期失衡的集中爆发。要想精准治理,必须先厘清成因。综合国内研究与工程实践,可归纳为外源输入、内源释放、水动力条件恶化及管理缺位多类关键因素。常用到仪器设备有台式污泥浓度分析仪。 一、污染物“泥沙俱下” 雨污混接与溢流污染:老城区合流制管网在雨季“一泻千里”,SS瞬时浓度可达上千mg/L,大量无机颗粒与有机碎屑在河道快速沉积。 污水厂跑泥:二沉池反硝化或油脂毒害引发的浮泥,会随出水进入河道,活性污泥絮体沉降后显著增加底泥厚度。 工业废水直排:电镀、印染废水中的金属氢氧化物、染料颗粒本身即为高比重污泥;重金属又可抑制微生物活性,削弱水体自净能力,使悬浮物更易沉降。 地表径流面源污染:城市道路沉积的轮胎磨损颗粒、建筑尘土、落叶残枝在暴雨冲刷下一次性汇入河道,形成瞬时“泥峰”。 二、底泥“二次起沙” 厌氧分解产气上?。旱啄嘀械挠谢试谘嵫跆跫虏鶦H?、N?等气体,携带黑色腐殖质形成“浮泥层”,既增加水体浊度,又向水体释放氨氮、磷酸盐。 重金属及有毒物再悬?。旱啄嗍侵亟鹗?、POPs、微塑料的“富集器”,当发生船行波、暴雨径流或人为扰动时,这些污染物再次悬浮,造成“毒泥”持续污染。 季节性藻类沉积:蓝藻、硅藻水华暴发后大量死亡沉降,短期内使底泥有机质含量上升5%~15%,加剧后续厌氧产气与黑臭风险。 三、河道滞流积泥 闸坝过度截流:城市景观水位调控导致流速<0.1 m/s,悬沙几乎全部落淤,年淤积速率可达20~40 cm。 侵占束窄河道:两岸硬化、码头建设使断面缩窄,局部流速增大但全域输沙能力下降,泥沙“进多出少”。 疏浚方式不当:传统“大挖大运”破坏底栖生态,短时间内水体透明度虽提高,但扰动的细颗粒在下游重新落淤,形成“越疏越淤”的怪圈。 管网权属分散:市政、街道、物业多头管理,错接混接无人整改,雨季溢流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 污泥处置能力空缺:多数中小城市仅完成污水厂“水十条”考核,却忽视污泥无害化、资源化配套,脱水污泥含水率>80%,一遇雨水即“回流”河道。 监测预警不足:底泥重金属、有机毒理指标未纳入常规监测,无法形成早期风险识别;等到水体黑臭、鱼类死亡时,底泥污染已积重难返。 城市河道污泥问题本质上是“岸上—管网—污水厂—河道”全链条失灵的叠加效应。治理需跳出“末端清淤”的单点思维,统筹外源截污、内源控制、水动力恢复与智慧监管,建立“源—网—厂—河—泥”一体化闭环管理体系,方可实现河道长治久清。
本文连接:http://www.xpjgz.cn/newss-39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