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道油污污染是当前水环境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工业生产泄漏、城市生活污水排放、船舶运输及降雨径流等多种途径都可能将油污带入河道,形成漂浮油膜、乳化油或溶解油,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户外检测常用手持式水中油分析仪。针对不同形态和浓度的油污,发展出了物理回收、化学处理和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和适用场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组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物理回收方法:高效收集与分离 物理回收法是处理河道油污的基础且高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处理水面浮油。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油与水物理性质的差异,通过机械装置实现油水分离与回收。围栏法是最常见的初始措施,通过在水面设置围栏阻止油污扩散,为后续回收创造有利条件。随后可采用吸油法,使用亲油性吸油材料回收油类,这是解决油污染的根本方法之一。 近年来,基于电磁原理的油污回收技术取得了显着进展。电磁体水面薄油层回收分离技术通过在磁流体通道中产生电磁力(洛仑兹力),使导电水体在通道内定向流动,从而带动油层平行移动而不将其搅拌分散。在磁流体通道出口设置的油水分离箱中,油层在上部积聚,洁净水则从下部排出,实现高效油水分离。实际应用数据显示,该技术处理量可达35-45m3/小时,油水分离效率超过75%,处理后外排水含油量低于15ppm,远优于一般排放标准。 另一项创新技术是自吸式水面薄油层回收分离装置,该设备依靠推进器产生的负压,将油水混合物吸入分离系统,分离后的水再通过推进装置排出形成推力,同时实现油膜回收和推进双重功能。这种设计特别适合遥控无人操作,适用于河道、港口码头等狭窄或危险水域的应急处理。 粗粒化法是物理处理技术的又一重要进展,它利用油、水两相对聚结材料亲和力的差异,使油粒被材料捕获并形成油膜,当油膜增加到一定厚度时,在水力和浮力作用下脱落合并成大油粒,从而大大提高重力分离效率。实践表明,将旋流除油、粗粒化及斜板除油技术结合的一体化设计,能使含油量≤1000mg/L的废水处理后含油量降至≤30mg/L,满足后续处理设备的进水要求。 化学处理方法:乳化油与溶解油的克星 对于不能靠重力沉降分离的乳化油和溶解油,化学处理方法显示出独特优势。化学法主要通过投加化学药剂,改变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转化为易于分离的形式。 混凝法是处理含油废水最常用的化学方法,它通过向废水中投加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等无机絮凝剂或聚丙烯酰胺等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使其水解后形成带正电荷的胶团,与带负电荷的乳化油发生电中和作用,使油粒聚集变大。同时生成的絮状物可吸附细小油滴,最后通过沉降或气浮实现油水分离。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处理靠重力沉降无法有效分离的乳化油和微小悬浮物。 氧化分解法是应对突发性有机污染的重要化学手段,它采用高锰酸钾、臭氧等强氧化剂将水中有机污染物直接氧化去除。当河道发生大量苯系物、酚类或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泄漏事故时,氧化法能快速降解这些污染物,防止污染范围扩大。 需要注意的是,分散剂的使用虽然能通过将油污分散成极微小油滴(1-70μm)来增加其与微生物接触的表面积,加速生物降解,同时降低油污黏性,减少其黏附于沉积物、水生生物及岸线的机会。然而,分散剂对水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其使用受到严格限制和控制
本文连接:http://www.xpjgz.cn/newss-41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