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任何一家水质分析实验室,问起BOD(生化需氧量),大家脱口而出的必然是“BOD5”,连检测仪器的名称都叫实验室BOD五日生化分析仪。这个“5”仿佛天生就和BOD绑定在一起。但深究起来,为什么不是三天,也不是七天,偏偏是五天?这背后并非精密的科学推导,而是一段源于实践、最终成为全球标准的往事。 这一切的起点,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河污染严重,英国皇家污水处理委员会肩负着治理河道的重任。他们需要找到一个科学的指标,来衡量污水对河流的耗氧程度,从而制定排放标准。 最初的五天内,微生物会快速消耗大量氧气,以分解碳链为主的有机物(即碳化阶段) 委员会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他们发现,当有机污染物进入河流后,好氧微生物会立刻开始工作,分解这些物质并消耗河水中的溶解氧。这个分解过程有其明显的阶段性:在。五天之后,虽然耗氧仍在继续,但速度明显放缓,并且开始进入以硝化细菌为主的、更复杂的硝化阶段。 这个“五日”的节点,恰好抓住了大多数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机物被快速降解的那个“主峰”。它就像一个快照,精准地捕捉到了水体受有机污染最直接、最剧烈的冲击阶段。 确保排放的污水在流入大海之前,其主要的耗氧过程能在河流中完成。 然而,科学上的发现只是一方面,推动其成为标准的,是深刻的现实考量。委员会当时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治理目标:他们通过调查发现,英国绝大部分的河流,其水流从上游排污口到入海的旅程,平均时间正好是五天左右。于是,将BOD测定定为五天,就成为了一个极其合理且易于监管的标准——它直接回答了“这股污水在到达大海前会给河流带来多大负?!闭飧鍪导饰侍?。 实用性 除了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地理原因,五天的周期在操作上也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 兼顾效率与完整性:时间太短(如三天),无法充分反映主要的耗氧过程,结果会低估污染负荷;时间太长(如二十天的“最终BOD”),虽然数据更完整,但对于需要快速反馈以调整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和进行日常监管的部门来说,周期过长,毫无效率可言。五天,正好是一个既能抓住主要矛盾,又不会让决策者等得太久的“甜蜜点”。 契合工作节奏:周一开始培养,周五就能出结果,完美契合了传统的工作日周期,方便实验室安排工作和提交报告。 于是,这个由英国皇家委员会基于本国河流特点和实际管理需求确立的“五日之约”,因其巨大的实用价值,迅速被全世界广泛采纳,并最终写入了各国的标准方法,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BOD5。 根植于历史治理实践、经过科学观察、并最终被全球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的经验标准。所以,BOD5这个数字,它不是一个来自实验室真空环境下的纯理论常数,而是一个。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标准,未必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最合用、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个。
本文连接:http://www.xpjgz.cn/newss-4117.html
|